大国工程看新疆︱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助力“油城”描绘“云端”画卷
【环球网报道】“东数西算”“低成本”“便捷”……这是记者16日在克拉玛依市云计算产业园区采访时听到的高频词。
5月16日,环球网记者参加“大国工程看新疆”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克拉玛依市云计算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援疆)孙逊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园区于2013年开园,主要吸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领域的企业和项目。截至目前,园区累计落户企业及项目超过190个,已建成6个大型数据中心,拥有超过6万个标准数据机柜,平均使用率达70%,规模位居中国西北前列。园区企业为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的AI企业提供算力服务,目前园区算力规模已突破17000P。
孙逊还表示,“园区将以承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试点试验任务(算电协同创新)为契机,推动‘电网专线直连+市场化并网消纳+大网下电’保障模式,推动750KV、220KV变电站等项目建设投用,实现算力中心绿电占比100%、电价逐步降至0.3元/千瓦时”。
克拉玛依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援疆)郑直对记者表示,AI应用大模型的运行离不开算力,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对算力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新疆低成本和便捷的智能算力服务可以为中国AI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郑直看来,克拉玛依算力规模的增长离不开该市在信息化方面的基础。他表示,克拉玛依在最近十几年间积累了一些云计算基础,包括拥有一些懂数据中心建设等领域的人才。
郑直补充说,基于这些优势,克拉玛依可为落实“东数西算”发挥一定作用。他表示,克拉玛依市政府与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已签署关于协同共建智能算力生态的合作协议,推动两市AI产业协同发展。此外,克拉玛依(上海)智能算力产业推介会今年4月在上海举行,克拉玛依相关单位及企业与36家政府单位、知名算力企业及AI企业、科研院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总之,我们共同协作,双向赋能,一起为国家AI领域发展,为落实‘东数西算’作出自己的贡献。”郑直说。
丝路新云绿色算力中心(以下简称“丝路新云”)是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数据中心之一,运营主体是新疆克融云算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副总经理覃思维对记者表示,丝路新云的业务主要涉及IDC机柜租赁、算力租赁、云服务等,客户主要属于AI大模型文生视频、文生图等领域,客户所在地包括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
据覃思维介绍,丝路新云在向东部沿海地区的客户提供服务时,通过“点对点”专线模式,可实现从自身计算集群到客户云平台,双向网络延迟时间低至60毫秒,能实现用户目前的需求。
碳和液冷数据中心也是园区里的一个数据中心,由克拉玛依碳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立。该公司采用的液冷技术可实现全年运行PUE(电能利用效率)低至1.1。克拉玛依碳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金谦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碳和液冷数据中心旨在为算力服务器提供稳定的运行环境,支持算力服务器正常运行并提供更优质的算力服务。
金谦在采访中介绍了碳和液冷数据中心余热回收有关情况。“我们采用的是液冷系统,通过液体把服务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带走,随后可以对热量进行回收。”他表示,“我们通过冷量分配单元让外界冷量和服务器产生的热量进行交换,服务器产生的热量可用于向办公区域供暖。”
“我们的办公区域大概有4400平方米,目前已实现全部采用服务器余热进行供暖。通过余热回收,咱们提供碳中和能力,为实现碳中和发挥一定作用。”金谦补充说。
新疆七色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落户企业之一,主要提供农牧业信息化方面的服务。该公司推出多个数据平台,为农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